三月雨

关于孝公暗示太子杀商君的一点看法

以前写过一个小段子,关于孝公是否暗示太子杀商君。
现在依旧不认为他是在做这种暗示。
考据废物特地去找了几个时间点。
公元前360年秦孝公下求贤令。卫鞅入秦。
公元前359年垦草令颁行。私以为这是一种试探性的法令。是作为变法的前奏的序曲响起的。习惯的歪一句,商君和甘龙杜挚的辩论就是在这时展开的。其模式是商君驳一次甘龙杜挚,孝公给喝一次彩,最后还指桑骂槐式的说:“穷巷多怪,曲学多辨。”估计甘龙当时吐血的心都有。
公元前356卫鞅出任左庶长,正式开始变法,这是第一次变法。
公元前355年公子虔和公孙贾受刑。这一段争论非常大。一是这个太子是不是后来的惠文王,如果是的话,才一岁多的小孩子能犯什么法?只能是有人打着他的名义干的事,是谁就不用说了。如果不是话,那么这位没名字的太子可能真的或是被废,或者是死了,才换后来的惠文王上位。(废话一句,如果是惠文王的话,孝公这嫡子生的可够晚的,都二十六七了才生了这么个嫡子,大大不符合古人早婚早育的思想。)二是原文中的“令行期年中”的期是作第二年解,还是作若干年解。
废话这么一堆的主旨是惠文王杀商君是私怨还是公心。如果他是受他爹暗示杀的,那就没必要争了。洗洗睡了吧。
公元前350年,第二次变法。
然后大约是在公元前348年,孝公生了一场重病,可能比较重,他自觉自己是好不了了,于是有了那句非常有名的:“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
不知道这里是不是也有人推测,这也是孝公意欲杀商君?不过问题是谁来杀?猜不出来。
好在孝公没死,不用猜了。他继续全力支持着变法。这一支持就是十年。一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他都是变法的强有力的后盾。
公元前346公子虔再度犯法,被处劓刑。“行之四年,公子虔复犯约,劓之。”好吧,看到这,有点无语了,公子虔你居然犯两次?初犯尤可,再犯就有点找不自在了。歪一句,不知道第一次是受的什么刑,反正肯定不是劓刑,鼻子又不是耳朵,可以割掉两次。
公元前338年孝公去世,同年,商君被诬谋反,被杀。
这两位相处了二十余载,居然没什么大的争执冲突?史书下笔都太狠,没找到。如果真没有过冲突,那这感情,这信任可真够厚的。
时间线捋完,开始分析。
首先,孝公接手的是一个穷国,穷到士兵出征要唱无衣,还是一个被六国看不起的国家:“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孝公语)大概当时真的一穷二白,国际地位也是第三等。变法之后呢?战国策是这么说的:“兵革大强,诸侯畏惧”可以说,孝公是亲眼看着他选中的人一步步将弱秦变为强秦,将六国欲分之的秦国,变为了一个富强的秦国,为后世的虎狼之国打下了基础。
换你你会轻易言杀吗?
很多人认为,孝公是在临终时起的杀心的,他担心,担心新君镇不住这个功臣,权臣。
那么必须要肯定以下:一,孝公认为卫鞅此时死了不影响秦国的强大,也就是说,变法已经完全成功。二,他非常肯定他的继位者的能力。三,卫鞅的份量比之秦法,比之秦国,比之嬴氏基业,不足道。
默默划拉了一下战国地图。
秦国,在孝公去世时还真不是后来那个战国七雄中最厉害的那个。
河西之地还未完全收回,魏楚两国时不时的还要来亮亮爪子,看能不能咬下口肥肉来。另一边,各游牧部族不时的来打个架,抢粮食,抢人口,还顺手放个火杀群人什么的。
所以一代雄主暗示儿子:把我重用了一生的这位找个机会给杀了?就在我死后就动手,别让我等太长时间,管他本事多大,管他还有没有用处,管他国内国外是不是有乱子,朝野会不会动荡,你只管杀!别等那些元老众臣开口,你先做好准备,一定的杀了!
惠文王就动手了。
所以说,我理解不了古人的智慧。尤其是这种。
史书上就这么简单的记了。他只告诉你,什么时间什么事,前因后果心理一概从简!脑补你随意,史书一概不承认不拒绝!
帝王心术什么的我也不懂。至于孝公是想要一个六国皆惧的秦国还是刚兴盛起来又有可能败落的秦国,就不得而知了。毕竟魏国和楚国的例子在那放着呢。
一个尝尽了屈辱的国君,愿不愿意让他刚刚强盛起来的国家再度陷入风雨中,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他一定明白,是谁让秦强大起来的。
一个是他深知才能的臣子,一个是他年轻的儿子。
也许他是真心的,他想让他信任了一生的人继续完成他未了的夙愿,代价是可能这个国君不再是嬴氏子孙。
也许他非常信任他年轻的儿子的能力,相信这个年轻人在杀了这个重臣后,能让秦国更强大。
如果是你,你会如何选择?
我不是那个雄才大略的君王。
但我相信,他和五百多年后的刘备一样,给出的是一道选择题:若可辅则辅。
他应该非常了解他面前的这个人,不但指才能,他还了解他的禀性。他首先要求这个人的还是辅助他的儿子。是在不可辅助的时候,才要求他“自取”
换个位置思考,他的儿子是怎么想的?妒?惧?畏?不敢放肆?战战兢兢的做一个好君主?
翻过这一页,直奔电视剧。
从第一集开始,就等这两人见面,好不容易中间见了一面,又分开了,隔了N集才见面,从两人见面开始,不,是从没见面开始,一把把的狗粮就不要钱的往外扔,从评价求贤令到殷殷期盼,各种表情,各种台词,狗粮就没断过。等见面后,从怀里做报告到只要大良造通了我没不通的,这两人简直是闪瞎眼般的告诉大家什么叫青山松柏。
孝公在最后的岁月里,杀心大起,杀公子虔,杀老臣,虽然一个也没杀的了,但那种狠厉,那种绝情,倒真符合了君王为了社稷舍弃私情的行为。
可这样一个人偏偏留下了多道秘诏,只为了护住一个人。
因私废公?
他看重这个人到不惜乱法的地步?
私以为,也是,也不是。
他在试图保护这个人,同时也在试图保这个国家,保他们同心同德建立起的法制。
他知道这个人为了变法开罪了多少人,也知道这个人在失去他的保护后会陷入一个什么样的境地。
他担心这个人的安危,也担心失去这个人后,秦国会不会如其他变法之国一样,变法者一逝,变法就功败垂成。他很明白一件事,如果新法废除,秦国重回老路,那么秦国的命运走向何处,他为之呕心沥血二十载的事业会化为乌有。
借一句商君的台词:若非执掌公器,你我便是刎颈之交,若非秦国护法大业,君上若去,卫鞅当义无反顾的刎颈同死。
君上,你是真的要杀这个人吗?

长眠于地下两千多年的秦孝公不会回答。
和他一起打下秦朝一统天下根基的卫鞅也不会回答。

评论(22)

热度(127)

  1. 共6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