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雨

读书笔记:史记中的秦孝公(4)

孝公十二年,无疑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时间。惜墨如太史公也破例多写了一些:共计三十九个字。不加标点符号的三十九个字!不过接下来就跳过了孝公十三年,直接跳到了十四年。
孝公十二年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秦国迁都了。从靠近中原,靠近前线,靠近秦国边境线的栎阳,迁到了咸阳。
非常的怨念。太史公你能不能告诉我,这咸阳是什么时候开始建造的啊?我找不到啊!有没有人来告诉我一声啊?!始皇帝,西楚霸王,究竟你们俩谁烧了那些史籍图册???
当然也可能是我没找对。也许学史的,学古建筑的会知道?
不过还是找到了一些说法。
找到的说法挺让人汗的。
一,咸阳是在十二年开始建造的。并且在当年,孝公带着他的大良造卫鞅就搬过去了。搬过去时,咸阳还没建造完工,只是盖了几座房子,君臣就住进去了,一边办公一边继续修建。
……
很好,很艰苦朴素。
很孝公?
二,咸阳是一早就开始建造的。至少是在孝公八年时就开始建造,到十二年,咸阳已经完工,在和魏打完仗,签完约,也就是卫鞅出使魏国回来后,君臣就打包袱搬家,把旧势力盘根错结的栎阳城抛在身后,去了一个新天地。
这个新都城最特别的地方,太史公在秦本纪和商君列传中都纪录了一笔,词都不带换的:筑冀阙——不用细究这个词,翻译成现在常用的解释就是宫城大门外公布栏。当然是国家公布法令的公布栏。
有个说法比较统一,那就是咸阳是商君奉孝公之命,亲自设计并建造的。所以这个公布栏的设计应该出自于卫鞅本人,当然,孝公肯定同意了。(他有不同意的时候吗?人皆言卫鞅遇孝公是秦之幸,其实遇孝公,也是卫鞅之幸。双赢双幸。)
很好,这很商君。
补一句,也就是说,卫鞅不但是法学兵学还是建筑学的高材生?
史记中秦本纪只说了一句:作为咸阳,筑冀阙,秦徙都之
商君列传中记的是:筑冀阙、宫庭于咸阳,秦自雍徙都之
咸阳建成后还有一些趣事,比如后来秦定蜀后,秦相张仪和蜀郡守张若模仿咸阳的样式修建了成都城。不过这个城因为一些地方考虑不到,损毁的很严重。这个说法出自成都通史。华阳国志中的记载比较神奇:张仪筑成都城,屡颓不立,忽有大龟周行旋走,巫言依龟行处筑之,遂得坚。
而始皇帝则是灭一国,便在咸阳城外仿着被灭之国的宫城再建一所。这不成为了六国衣冠朝秦阙了吗?
附记一笔,咸阳初期建造的风格是:营如鲁卫——借鉴了鲁国和卫国的都城建造模式。
我什么也不说,我什么也没联想。
我只听说,长安城的建造直接利用了咸阳部分宫室的旧址。

回归公元前350年,默默给孝公点个赞。没他的支持,卫鞅无法放手按照自己的理想去做事吧?大到举国变法,中到国都营造。小,小,小,太史公不记小事!
卫鞅和秦孝公挑了咸阳这一块交通便利,物产丰饶的地方做为都城开始他的第二次变法——魏赵这时联手和燕国掐架去了,一时半会的不会来秦国找茬。
这次变法狠呐,大到把小的乡村直接合并成县方便进行管理,(精简机构?减少官吏?增加干活的,减少吃闲饭的?)直接开了阡陌(恭喜井田制在秦国一鞠躬下台,好走不送。)小到:分家!一家子有两个成年男子的,必须分家!不分也行,所要交的赋税翻倍!
琢磨了一下,这么大工作量,孝公十二年是完不成的,所以,十三年是在干这些活了。
这一年,秦国把全国分了四十一个县,又将这四十一个按是否满万户分成两等,万户县县的长官称县令,不满万户的叫县长(这称呼三千年前都有了?)还设立了县丞县尉(好熟悉)并规定了他们的俸禄。
这几个称呼,自公元前350年开始,中间虽有变动,比如叫知县,但大变化没有——一直用到公元1912年清结束——还没完,县丞县尉虽没了,县长这官现在还在用。
奇怪的是,这第二次变法没有遇到抗法事件的纪录。
县的设制,阡陌的取消,无疑在动老世族的烤羊腿,而分户这一举动,则是公开在向传统挑战。
那一件都不好干!
可卫鞅干了。
还成功了。
要说老世族和传统势力乖乖的就服从了命令,拱手让出了利益,权力,你信不信我不知道,反正我不信。
也就是说,要么在秦孝公的强有力的支持下,卫鞅以铁腕摆平了反对的声浪。
打下了秦国一统六国的坚实基础。
从行政体制,法制,风俗,给秦国来了一次全方位外科手术兼大换血。
这一段未尾是四个字:东地渡洛。
秦国东部边境扩张到了洛水。
怎么扩的?
打下来的?谈下来的?
不知道。
秦国,终于迈出了扩张的脚步。
虽然步子缓慢。
没办法,秦国的底子太薄了,秦孝公和卫鞅要把坑给填平了,才能让秦国以后的路走的顺一些。
孝公十四年,卫鞅开始了填满秦国国库的第一步。
初为赋。

评论(15)

热度(56)

  1. 共3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